-
广州跃居国家软件出口基地第二 招商引资激活产业发展动能
近日,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和软件园工作会议在济南召开,会议公布了全国软件出口基地城市评估结果,广州凭借在软件产业培育、招商引资等方面的系统推进,从去年的第四名跃升至第二名,南京蝉联第一名。此次评估结果不仅体现了广州软件产业竞争力的显著提升,也为全国软件出口基地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政策体系构建产业发展“强支撑”。广州聚焦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出台系列专项政策,从顶层设计层面为软件出口基地建设提供保障。通过优化产业布局规划,明确软件出口的重点领域和发展方向,同时在财税支持、人才引进、用地保障等方面推出针对性举措,形成覆盖企业培育、技术创新、市场拓展全链条的政策支持体系,为软件企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二、产业集群筑牢出口竞争“硬基础”。作为国家软件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城市,广州拥有多个国家级软件产业园区,集聚了一批从事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应用软件研发的企业,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软件产业链条。龙头企业发挥引领作用,带动中小企业协同发展,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生态不断完善,为软件出口提供了坚实的产业支撑。 三、创新驱动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广州高度重视软件产业创新能力建设,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通过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软件企业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取得突破,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断提升,在国际市场上的认可度逐步增强。 四、开放合作拓展出口市场“新空间”。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区位优势,广州积极融入全球软件产业分工体系,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吸引外资软件企业落户和国际软件项目合作。支持本土软件企业“走出去”,通过参加国际行业展会、建立海外分支机构等方式拓展海外市场,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软件业务合作,推动软件出口规模稳步增长,出口结构持续优化。 五、营商环境优化企业发展“软环境”。广州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软件企业进出口审批流程,提升政务服务效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健全软件产业标准体系,为企业提供便捷的法律服务和政策咨询。通过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不断增强对软件企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为软件出口基地建设注入持久动力。 此次广州跃居国家软件出口基地第二名,是城市软件产业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下一步,广州将继续聚焦软件出口基地建设,持续强化政策支持、产业培育、创新驱动和开放合作,推动软件产业实现更高质量发展,为全国软件出口增长贡献更多力量。
2025-08-12
-
广州增城重金激励种业龙头落地 太空稻种育出乡村振兴芯片
一、 广州市增城区以招商引资为引擎,推出重磅种业扶持政策,对落户的种业总部企业最高给予500万元奖励。这是粤港澳大湾区首次针对种业总部经济发布的专项激励计划,将显著提升区域在农业"芯片"领域的竞争力。配套出台的二十条措施涵盖企业落地、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全链条,包括优先保障用地指标、创新平台建设补助等组合政策,旨在破解种源"卡脖子"难题。 二、 奖励政策精准锁定三大类目标企业:一是上年度全国种业品牌50强企业;二是获评信用等级AA级及以上的行业标杆;三是具备育种核心技术、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旗舰型企业。申报主体须在增城设立全国性或区域性总部,经第三方权威机构认定后,由区财政提供单笔最高500万元落户奖励。该政策同时覆盖基因编辑、生物育种等前沿领域企业,强化现代种业集群效应。 三、 科技创新扶持政策按国家级、省级、市级三个梯度进行配套: 1. 对新设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给予300万元建设资助 2. 省级研发平台可获200万元科研启动资金 3. 市级技术中心配套50万元扶持资金 同一主体按最高层级补助且不重复获取。该机制已推动航天育种实验室建设,中国深空探测项目搭载的太空稻种在增城试验田完成第一代地面培育,为下一步商业化推广奠定基础。 四、 种业发展用地保障实施"双轨并行"机制: - 新建种业总部基地优先纳入年度用地指标 - 存量用地转型经认定可享受地价梯度返还 现已整合120亩科研用地建设现代种业产业园,其中40亩专用地块用于航天稻种扩繁试验。同时开通种质资源通关绿色通道,近半年引进热带作物种质资源超200份。 五、 政策带动效应已在种质创新领域显现成效: 1. 通过省级审定的"仙进奉"荔枝年推广面积突破万亩 2. 食味品鉴金奖稻种"增科新选丝苗1号"亩产提升12.3% 3. 新培育的迟菜心系列实现全年三季轮作 全区持证种企增至12家,涵盖水稻、果蔬、水产苗种三大类别,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18%。在生物育种技术方面,基因编辑精准育种平台正在筹建。 六、 增城种业战略形成"三维支撑"体系: 第一维是打造大湾区种质资源库,入库珍稀种源超3000份; 第二维构建产学研转化枢纽,联动华南国家植物园建立种苗快繁中心; 第三维建设国际种业贸易平台,跨境种业年交易额突破8000万元。 政策实施后吸引6家种业头部企业完成落地备案,预计新增育种研发投入超亿元。 七、 种业发展的长效机制逐步完善: - 设立种业风险补偿基金保障企业研发投入 - 组建知识产权保护联盟维护品种权 - 建立新品种推广保险制度 同步启动种业人才"领航计划",对育种领军人才给予百万级项目资助,构建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全要素保障体系。
2025-08-12
-
华南新能源产业布局再升级 国际钣金技术中心落户广州黄埔
随着广州加速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黄埔区新落成的国际钣金技培中心成为招商引资的重要配套,将率先引入欧盟认证的模块化教学体系及动态校准技术,填补华南地区高端汽车修复人才培养的空白。 一、国际职教合作赋能产业升级 在粤港澳大湾区汽车产业集群化发展背景下,广州黄埔区通过跨国教育资源整合,与欧洲顶级车身修复技术机构共建区域性教学枢纽。该机构作为世界技能竞赛标准制定方之一,将其连续六年迭代的培训课程体系首次引入华南地区。合作采用"技术标准导入+本地化适配"模式,核心课程教材同步更新欧盟2024版车身修复安全规程。 二、技术认证体系接轨国际标准 实训中心配备行业领先的铝钢混合车身修复平台与三维测量系统,全面对接I-CAR国际认证标准。课程设置包含复合材料修复、高压电池舱结构修复等七大前沿模块,学员完成1800课时培训后可直接参加瑞士认证的全球统一考核。该资质获62个国家认可,为汽车维修企业出海服务提供人才支撑。 三、实训基地构筑技术转化平台 1200平方米的智能车间配备价值2300万元的磁力拉伸系统,可模拟36种碰撞工况。创新采用"损伤数据库教学法",基于粤港澳区域事故车型大数据开发典型修复案例库。同步建设的研发中心已启动氢能源汽车碳纤维舱体修复课题,为广汽等本土企业提供技术解决方案。 四、产教融合激活人才供应链 项目首创"双导师流动站"机制,企业专家常驻学校参与课程标准更新。目前已有11家新能源汽车企业签署人才预定协议,建立阶梯式培训账户制度。按照规划,首年将培养高级技师200名,三年内形成覆盖钣金、涂装、诊断的复合型人才输出体系,满足大湾区年增30%的新能源汽车后市场服务需求。 五、区域协同提升技术辐射力 作为珠江东岸先进制造走廊的关键节点,该中心将与佛山智能网联汽车基地、深圳电池回收中心形成技术联动。计划每季度举办珠三角钣金技术峰会,建立区域内企业技术问题响应机制。相关成果将惠及粤东西北17所职业院校,通过移动培训车将模块化课程送至县域职教中心。 六、标准输出引领行业变革 依托国际机构的技术背书,该项目正在牵头制定新能源汽车维修场地国家标准草案。其开发的虚拟仿真教学系统已接入省级职教云平台,实现修复工艺关键参数的动态监测。预计三年内推动华南区域车身修复效率提升40%,事故车再制造率提高至国际领先水平。
2025-08-12
-
广州南沙港区三期码头全面投产 招商引资与航运发展双提速
2017年,广州港南沙港区集装箱三期工程(简称“南沙三期码头”)全面建成投产,6个万吨级深水泊位及24个驳船泊位投入运营。至此,南沙港区 一、 二、三期码头连成一体,16个万吨级专业化集装箱深水泊位实现规模化运作,可接卸全球最大型集装箱船。通过招商引资引入多家大型内贸班轮公司,航线网络持续拓展,为广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一、战略布局:打造国际航运核心枢纽 南沙三期码头位于广州南沙区龙穴岛,所在区域拥有丰富的港口岸线与临港陆域资源,规划总面积65平方公里,可建设50个深水泊位及大量驳船泊位,是广东省、广州市重点建设项目,也是广州市“三个重大突破”战略中的关键基础设施。项目建成后,南沙港区主岸线总长5718米,驳船岸线长2730米,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集装箱作业集群,进一步巩固了广州港作为华南地区综合性枢纽港的地位,为承接全球航运资源配置奠定坚实基础。 二、建设攻坚:七年磨一剑的品质工程 南沙三期码头项目于2010年获国家发改委核准批复,2012年正式动工建设,总投资74.74亿元。建设过程中,项目团队克服复杂地质条件、大型深水泊位建设技术难题等挑战,分阶段推进工程进度。2014年,12号、13号泊位率先试运营;2016年,在广州邮轮母港尚未建成的情况下,14号码头提前启用,推动邮轮经济在广州落地,同年15号、16号码头完成交工验收,年底整个三期工程通过竣工验收,实现“建设一批、投产一批、见效一批”的稳步推进。 三、招商引航:构建内外联动航线网络 依托规模化泊位优势,南沙三期码头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成功引进泉州安通、中谷海运、华良物流、阳光速航等4家大型内贸班轮公司,进一步完善内贸运输体系。截至2017年3月,南沙作业区累计开通航线超百条,其中外贸航线77条,内贸航线31条,形成覆盖全球主要港口、连接国内沿海及内河的多层次航线网络。内外贸航线协同发展,有效提升了货物中转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吸引更多货源向广州港集聚。 四、效益凸显:航运经济实现量质齐升 南沙三期码头投产后,广州港航运业务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17年第一季度,广州港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6.73%,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11.47%,保持两位数增速。在邮轮经济领域,2016年南沙邮轮码头(14号码头)全年接待出入境旅客32.6万人次,跻身全国第三大邮轮港,成为广州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新亮点。码头的规模化运营不仅提升了港口作业效率,还带动了临港物流、船舶服务、跨境贸易等相关产业发展,为区域经济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五、未来展望:迈向全球一流强港 随着南沙三期码头的全面投产,龙穴岛港口集群效应持续释放。按照规划,龙穴岛未来将继续推进深水泊位建设,逐步实现50个深水泊位的布局目标。广州港将以三期码头为依托,进一步优化航线结构,深化与国内外港口合作,提升国际中转能力,助力广州加快建成功能完善、服务高效、辐射全球的国际航运中心,为粤港澳大湾区航运协同发展贡献核心力量。
2025-08-12
-
广州推新引进重点企业决策层奖励政策 最高400万元/人
为强化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国内外企业来穗投资,推动新引进项目加快落户落地,广州市府办公厅印发《广州市促进企业加快落户若干办法(试行)》,围绕新引进重点企业的决策层激励、办公支持,以及写字楼、中介机构招商等方面推出系列举措,构建全链条落户服务体系。 一、明确“新引进重点企业”认定标准。《办法》界定,“新引进重点企业”需满足本办法实施后新引进、具备独立法人资格,且在注册后(其中工业企业需在项目投产后)最近两个完整会计年度内,在广州年纳税总额达到1000万元,地产类企业除外。这一标准既聚焦企业实际贡献,又排除了非产业类投资,确保政策资源精准投向实体经济领域。 二、决策层人员专项奖励政策。针对新引进重点企业中年度应纳税工资薪金收入50万元以上的决策层人员,《办法》提出按其个人在该企业工资薪金收入的一定比例给予奖励。为保障政策效能,奖励设置了明确边界:单个企业奖励期限不超过2年,奖励人数不超过15人,个人每年奖励金额不超过200万元,即符合条件的个人累计奖励金额最高可达400万元。此举旨在通过直接激励核心决策团队,提升企业落户广州的意愿和信心。 三、办公用房租金补贴支持。新引进重点企业在广州租赁自用办公用房的,可按租金参考价的一定比例获得不超过3年的租金补贴,每家企业每年补贴金额不超过400万元。《办法》同时明确,享受补贴期间办公用房不得转租,确保补贴资金真正用于企业自身发展需求,降低企业初期运营成本。 四、特别重大产业项目“一企一策”保障。对于特别重大产业项目的企业,广州将在落户奖励、土地使用、产业基金投资、员工安家补贴、子女就学、申报人才绿卡等方面给予“一企一策”支持。具体支持内容将结合企业投资强度、产业带动能力、地方经济贡献等实际情况个案处理,通过定制化服务破解重大项目落地过程中的个性化难题。 五、商务写字楼品质提升激励。为优化城市商务环境,《办法》对经市商务主管部门认可的行业组织机构评定的超甲级、甲级商务写字楼,分别给予每栋一次性50万元、30万元奖励。奖励资金专项用于商务楼宇的升级改造、功能完善或楼宇招商,推动商务载体提质增效,为企业提供更高品质的办公空间。 六、社会中介机构招商协同支持。广州积极发挥社会中介机构在招商引资中的桥梁作用,支持各区对引进符合广州产业发展方向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及新兴产业项目的社会中介机构进行奖励或补助。对签订招商合作协议的中介机构,为吸引企业来穗投资而组织的推介会、研讨会、产业交流会等招商活动,按活动支出的30%给予补贴,单项活动补贴不超过20万元,单个中介机构每年累计补贴不超过100万元,形成政府与市场协同招商的良好格局。 七、奖励补贴资金高效拨付机制。为确保政策红利快速兑现,《办法》明确市财政管理部门根据审定名单,及时将奖励补贴资金拨付到申报单位所在区;涉及个人奖励的,资金将直接拨付到获奖个人,减少中间环节,提升资金拨付效率,增强企业和个人的政策获得感。 此次《办法》的出台,是广州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招商引资的重要举措,通过靶向施策降低企业落户成本、激励核心人才、完善配套服务,将进一步增强广州对国内外优质企业的吸引力,助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5-08-12
-
广州下半年楼市供应放量 4.8万套新货助力市场平稳发展
作为华南地区核心城市,广州房地产市场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始终扮演重要角色。随着招商引资力度的持续加大和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广州房地产市场供应端迎来新变化,下半年预计将有大量新建商品房入市,为市场注入新活力。 一、供应规模与市场格局 根据专业机构统计数据显示,广州全市十一区在特定年份下半年预计将有近4.8万套全新产品推出,涵盖住宅、公寓等多种类型。这些新增供应来源于138个计划新开或加推新品的项目,将对广州楼市供需关系产生重要影响。从区域分布来看,中心区域与外围区域供应呈现不同特点,共同构成广州楼市多元化的供应格局。 二、中心六区供应情况 中心六区作为广州城市核心区域,在下半年预计有56个项目入市或推新。其中,荔湾区有14个项目,海珠区5个,天河区12个,越秀区4个,白云区7个,黄埔区14个。这些区域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完善的配套设施,一直是广州房地产市场的热点区域。多个全新项目的入市,将为购房者提供更多选择,同时也将进一步丰富中心区域的房地产产品结构。 三、外围区域供应特点 与中心区域相比,外围区域在下半年的供应表现更为突出,共有82个项目计划入市或推新。具体来看,花都区20个,增城区17个,番禺区14个,南沙区26个,从化区5个。外围区域在广州城市发展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和区域配套的逐步提升,其房地产市场的吸引力也在不断增强。大量新项目的推出,将有力推动外围区域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四、重点区域供应分析 增城区和南沙区在下半年的供应中表现尤为亮眼,预计新增供应占比接近全市总量的一半。增城区在上半年网签量表现不俗,下半年预计仍将有过万套新货供应;南沙区同样预计有过万套货量入市。这两个区域作为广州城市发展的新兴增长极,受到政策支持和市场关注,大量的供应将满足不同购房者的需求,同时也将促进区域房地产市场的持续活跃。 五、各区域全新项目亮点 荔湾区下半年将有华发中央公园及广州振业城等全新项目面市;海珠区的海珠小雅、金融街融御也将作为新盘入市;天河区的海景慧源山庄及佳兆业1号等全新盘值得期待;越秀区将有嘉兰轩、粤泰荣延府、淘金畔山豪庭、东山台上居、方圆流花月岛等多个新面孔出现;白云区的珠光云山御景、盛禾水悦城、佳兆业天墅及绿地太和项目预计将成为市场关注焦点;花都区的路劲天隽峰、哥弟龙门苑等新盘也将为区域市场带来新的活力;增城区的碧桂园东湖1号、时代天启、实地广州蔷薇国际、绿地珑玥府、万科朱村项目等新盘将进一步增加区域供应;黄埔区的万科城市之光、招鑫富荔广场、招商雍景湾等全新盘备受瞩目;番禺区的粤海广场、海航华南家园、新城市星海墅等项目将丰富区域产品类型;南沙区的华海山屿海、南沙湾御苑、中交蓝色港湾、敏捷尚品国际、南沙水岸广场、万科黄阁项目、碧桂园·云麓半山等新盘将为区域楼市注入新动力;从化区的碧桂园望谷合院等全新项目也将满足部分购房者的需求。 六、供应变化与市场影响 专业研究机构通过对广州市各楼盘施工进度的监测判断,特定年份1-6月的新增供应约为350万平方米,下半年广州市新增供应将较上半年有所增加。供应的增加将对市场产生多方面影响,一方面为购房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另一方面也可能对市场价格走势产生一定的调节作用。 七、价格走势预测 综合各方面因素分析,预计广州楼价总体将呈现平稳态势。虽然不排除个别项目基于发展商自身对资金的需求以及地价成本的优势,价格可能会有所松动,但由于在特定时期以来,广州获取居住用地的地价成本已接近甚至超过周边在售房价,因此即使个别项目价格出现下调,下调的空间也相对有限。 八、成交情况展望 专业研究机构认为,预计下半年每季成交相比二季度可能会有所增加。但由于一季度成交332万平方米相比上一年同期增加三成,因此综合来看,预计整个下半年成交与上半年基本持平。在供应增加和市场需求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广州房地产市场有望保持平稳运行的态势。 总体而言,广州下半年房地产市场供应的大幅增加,将为市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各区域项目的陆续入市,将进一步优化市场产品结构,满足不同群体的购房需求。在市场调控政策的持续作用下,广州楼市有望继续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2025-08-12
-
广东外贸前11月进出口6.41万亿元 结构优化韧性凸显
2019年前11月,广东外贸进出口总值达6.41万亿元,在复杂外部环境下展现出较强发展韧性,招商引资与政策红利共同推动外贸结构持续优化,单月进出口于11月实现由降转升,为全年外贸稳定增长奠定基础。 一、整体运行态势稳中向好,单月进出口逆势回升。2019年前11月,广东外贸进出口规模保持稳定,出口实现小幅增长,进口虽有下降但降幅逐步收窄,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值得关注的是,11月单月进出口结束连续多月的下降态势,实现正增长,其中进口由降转升,出口降幅明显收窄,显示出广东外贸在经历阶段性调整后,逐步释放积极信号,市场预期和企业信心稳步恢复。 二、国际市场布局更趋多元,新兴市场支撑作用增强。广东积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对外贸易地理分布持续优化。对部分传统贸易伙伴进出口保持基本稳定,对新兴市场和重点区域贸易则呈现较快增长态势。其中,对东盟、欧盟等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实现稳步增长,对欧盟增速尤为突出。同时,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占全省外贸总值的比重进一步提升,成为拉动外贸增长的重要力量,国际市场布局的合理性和均衡性不断增强。 三、民营企业活力持续迸发,成为外贸增长主力军。在各类经营主体中,民营企业凭借灵活的市场反应能力和较强的创新动力,继续发挥外贸“主力军”作用。2019年前11月,民营企业进出口规模保持增长,占全省外贸总值的比重过半,较上年同期进一步提升,成为推动广东外贸增长的核心力量。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虽有下降,但仍在全省外贸中占据重要份额;国有企业进出口与上年基本持平,展现出稳健发展态势。 四、贸易方式结构持续升级,新兴业态快速发展。广东外贸贸易方式结构不断优化,一般贸易进出口占比接近五成,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增速高于整体外贸水平,反映出广东外贸自主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加工贸易占比有所下降,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保税物流保持较快增长,成为外贸发展的新亮点。跨境电商等新兴贸易业态蓬勃发展,增速显著高于传统贸易方式,为外贸增长注入新动能,展现出广东在贸易新业态发展方面的领先优势。 五、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升级,技术密集型产品占比提升。出口商品结构呈现“高端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机电产品出口保持增长,占出口总值的比重超过六成,是出口的主要支撑力量。其中,部分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速较快,尽管部分传统电子产品出口有所下降,但整体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占比保持稳定。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略有下降,反映出广东出口商品正加快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方向转型,产业升级成效逐步显现。 六、进口商品结构亮点突出,消费与产业需求双驱动。进口商品结构中,消费品和农产品进口成为重要增长点,保持两位数增长,充分满足了国内市场消费升级需求。其中,部分农产品进口增速显著,有效保障了市场供应。机电产品进口虽有下降,但部分关键设备和仪器进口保持增长,为广东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产业链完善提供了有力支撑,进口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持续增强。 总体来看,2019年前11月广东外贸在面临复杂外部环境的情况下,通过优化市场布局、激发主体活力、升级贸易方式、调整商品结构等举措,实现了进出口规模的稳定和发展质量的提升。11月单月进出口由降转升,更是广东外贸韧性和潜力的直接体现,为全省经济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5-08-12
-
广州“众创杯”双创大赛点亮农村电商新赛道 助力乡村振兴
在广东省大力推进乡村振兴与数字经济发展的背景下,2016年广东“众创杯”创业创新大赛以超700万元奖励资金为支撑,首次专设“创青春农村电商赛”,成为招商引资与产业融合的重要平台。大赛通过科技赋能、资源整合与政策扶持,推动农产品上行与县域经济升级,为创业者提供从孵化到市场的全链条服务。 一、赛事创新聚焦农村电商赛道 本届“众创杯”在科技领航赛、大学生启航赛等传统板块基础上,新增农村电商专项赛,旨在挖掘县域特色产业与互联网融合的创新项目。参赛团队可通过电商平台开发、冷链物流优化、品牌IP打造等模式,解决农产品流通痛点。广东省人社厅联合农业部门提供专项辅导,并引入供应链企业与投资机构参与评审,强化项目落地可行性。 二、政策红利构建创业生态闭环 获奖项目除分享奖金外,可优先入驻广州、东莞等地的省级创业孵化基地,享受三年免租、税收减免及最高百万元的贴息贷款。部分地市配套推出“农村电商人才培训计划”,联合高校开设短视频营销、跨境电商运营等课程。清远、梅州等农业大市还设立专项转化基金,对优质项目给予额外补贴。 三、资源整合激活县域经济潜力 大赛推动“平台+政府+农户”三方联动,如韶关赛区引入知名电商平台共建冷链仓储中心,湛江赛区试点“合作社直播基地”。数据显示,往届获奖项目中,“荔枝云仓”“瑶山茶链”等农村电商案例已带动超2000户农户增收,部分产品通过跨境电商渠道进入国际市场。 四、长效机制护航项目市场化 为避免赛事成果“昙花一现”,广东省建立动态跟踪机制:对入围决赛项目提供为期一年的市场对接服务,定期组织产销对接会。邮储银行推出“电商创业贷”绿色通道,科技部门优先推荐农村电商项目申报技术创新基金。目前,全省已建成73个县域电商产业园,形成覆盖生产、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支撑体系。 此次大赛的升级,标志着广东从传统劳务输出向数字乡村振兴的战略转型。通过赛事平台,既培育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加速了城乡资源要素流动,为全国农村电商发展提供了“广东样本”。未来,广东省将持续优化创业服务体系,推动更多“金点子”转化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2025-08-12
-
广州高新区创新引擎领跑全国 区域研发投入强度达国际水平
作为全国科技创新高地,广州高新区通过持续强化招商引资与产学研协同,推动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五年位居全国首位。最新统计显示,当地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突破2.6%,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全省总量近三成,形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六大千亿级产业集群。 一、创新生态体系持续优化 广州高新区构建起"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全链条创新体系,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12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32家。区内科技企业孵化器总面积突破500万平方米,在孵项目超过8000个,形成覆盖种子期到成熟期的完整培育链条。 二、核心技术攻关成效显著 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领域突破14项"卡脖子"技术,累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56项。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成功研制出全球首片8英寸硅基氮化镓晶圆,生物岛实验室在基因编辑技术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三、产业创新能级显著提升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8%,建成全球最大新型显示产业基地和全国最大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通过实施"揭榜挂帅"机制,推动200余项重大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长25%。 四、国际创新合作深度拓展 与港澳共建15个协同创新平台,设立海外创新中心8个。引进国际顶尖创新团队42个,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十年居全国开发区首位,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达成技术转移项目超百项。 五、人才高地效应加速显现 实施"黄埔人才"政策体系,集聚院士工作站68个,引进创新创业领军人才532名。建成全国首个海外人才创新创业零跑动服务中心,累计发放人才绿卡超1.2万张,硕博人才占比达从业者总量的28%。 六、体制机制改革突破创新 率先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试点,发行全国首支纯专利资产证券化产品。推行企业创新积分制,实现科技政策"免申即享",行政审批时限压缩率达93%,市场主体五年内实现翻倍增长。
2025-08-12
-
国际精英汇聚广州开发区 助推科技创新与招商引资合作浪潮
本次“海外专家南粤行”独联体专场活动,是广东省重点打造的招商引资桥梁,通过链接海外高端资源,推动区域企业与国际技术对接,加速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为产业升级注入新动力。 一、 “海外专家南粤行”活动由广东省政府主导,聚焦高层次人才引进与技术合作。2024年举办第八届独联体专场,选择广州开发区作为主要举办地。广州开发区作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期致力于开放型经济建设,本次活动延续过往框架,强调务实对接,提升招商引资效率。此次专场以独联体国家专家为核心,体现广东省全球化人才战略的深化趋势,与国内外权威科研机构协同,共同探索创新驱动路径。活动机制包括专家考察、项目展示和企业洽谈,覆盖多日行程,突出服务实体经济的导向。 二、 本次专场活动邀请来自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的专家团队,共计13人参与,携带覆盖多个前沿领域的120项科技成果。项目范畴广泛,涉及新材料研发、新能源开发、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创新、节能环保技术及生物医药应用,均代表当前国际领先水平。约60家广州开发区本地的高层次人才企业和科技型企业代表出席面对面洽谈环节,形成直接交流平台,例如企业直接评估技术转化可行性。活动组织模式旨在缩短技术落地周期,如专家现场演示成果原型,激发合作兴趣,助力企业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后续行程还拓展至肇庆高新区、佛山顺德区和广州南沙区,强化区域联动,确保人才资源辐射更广范围。 三、 广州开发区组织人事局与俄罗斯国家科学院乌拉尔分院达成合作,签订人才引进意向书,计划建立海外引才工作站,依托该机构的全球人才库,定向为广州开发区推荐适配高端人才。此协议是广州开发区近期全球人才网络建设的组成部分,延续此前签署的多个海外工作站计划,聚焦精准引才机制。合作意向书明确工作站的职能定位,包括人才评估、推荐通道搭建及持续跟踪服务,为开发区内企业提供稳定的智力支持。类似合作模式在其他科技园区已有成效,广州开发区通过此类布局,优化国际资源整合,促进招商引资成果可持续增长。 四、 活动中,海外专家深入了解了广州开发区发布的最新政策体系,包括“1+9”人才政策和“1+7”科技政策框架。政策内容强化了资金保障和支持措施,2024年广州开发区在科技创新与人才工作领域加大投入,以匹配活动目标。政策实施机制聚焦于培育创新生态,例如为落地项目提供资源对接服务,鼓励企业参与国际合作。广州开发区工作人员评价活动效应显著,拉近本地企业与顶尖专家距离,催化合作意向转化为实际成果。活动始于2024年,作为广东省品牌项目,每年一届,本系列共持续4天,展示出地方政府服务发展的执行力。 五、 “海外专家南粤行”从2024年起常态化运作,每年举办,体现广东省推进开放创新的坚定意志。活动背景植根于广东省建设全球科技高地的愿景,结合广州开发区产业基础,通过系统化流程管理,如项目筛选、现场配对和后期跟踪,确保招商引资实效最大化。类似活动在过往举办中已带动技术转化案例,强化区域在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未来,广州开发区将继续深化类似平台建设,支撑企业国际拓展,为区域高质量发展贡献核心动力。
2025-08-12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